【突破】我国硅光领域突破;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突破】我国硅光领域突破;

2024-10-11 行业资讯

  在第八届上海FD-SOI论坛上,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秘书长叶甜春在发表致辞时指出,FD-SOI给中国带来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推动FD-SOI生态发展需要更加多芯片设计企业和应用厂商加入进来。

  叶甜春认为,提及FD-SOI业界都认为这将是一个新的生态,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而言,都需要去开发出新的应用市场。同时这个生态中应该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进来,相信中国将有更多的机会,因为诸如互联网、电动汽车等一系列的新兴市场在中国都有着很好的发展,这会给我们大家带来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在复杂的地理政治学因素影响下,传统的市场和赛道可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包含国际竞争对手,同时也包含更广泛的政治竞争。叶甜春认为,在新的赛道和新的市场中,中国半导体产业能够拥有更符合商业规则的发展机会。

  本届FD-SOI论坛吸引了国内外上下游数百位专家学者参加,折射出业界对FD-SOI生态发展的高度关注。叶甜春强调,为了打造一个新的生态,下一阶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吸引更加多的芯片设计企业和系统应用厂商加入进来。

  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在FD-SOI的材料上、在设计和设计服务上做了很多工作,但叶甜春认为,这一些企业共同面临的困境就是全球FD-SOI的产能严重不足,所以目前国内从前道和后道共同发力,推动本土制造平台的建立。随着慢慢的变多的上游厂商和下游用户参与,FD-SOI生态预计未来5到10年在中国将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同时由于中国的加入,全球的FD-SOI产业也会来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

  最后,叶甜春强调,无论是FD-SOI还是全球半导体的其他产业,其本质都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链和全球化的生态,希望中国仍然还能在这种全球化的生态中发展壮大,也欢迎更多的合作伙伴能够加入中国的市场、中国的生态和供应链,共同谋求发展机会。

  (文/杜莎) 2023年,无疑将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锋芒耀眼于全球舞台,上半年汽车出口量已跃居世界首位,车企纷纷走进大航海时代。不可忽略的是,车用半导体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迈向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关键。同时,在“缺芯”余悸尚存的背景下,中国车企已深刻认识到,要扩大自身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优势,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汽车芯片国产化之路。

  对国产汽车芯片厂商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正是洞察到这一历史机遇,2022年初,芯必达团队坚定选择深耕汽车芯片这一前景光明却也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开启了汽车芯片的二次创业之旅。虽是新进者,芯必达也勇当破局者。企业首选国内厂商尚未突破的SBC(系统基础芯片)这一细分领域,成立一年来即崭露头角,实现部分产品的批量供货。这不免令人好奇,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脱颖而出,芯必达的优势和底气到底是什么?产品背后是怎样的布局逻辑和实现路径?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

  近日,集微网与芯必达市场副总童强华围绕以上问题在产品规划、战略进展与公司愿景上展开了深度交流。

  固然,本土汽车芯片力量的成长,地理政治学是催化剂,但最终的原因还是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壮大。

  近年来,中国抓住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并在这一赛道实现了“弯道超车”,其决心要引领世界发展的雄心壮志,更为本土车用芯片创造了快速向上的发展机遇。童强华对集微网说,“基于这几年本土汽车芯片市场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和探索,芯必达对这一市场有了更加理性的认知,也十分看好国产汽车芯片发展的大势”。

  一方面,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推动车用芯片使用量快速上升,汽车芯片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成长空间不断攀升。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单车芯片需求量将从燃油车的600-700颗,增加到电动汽车的约1600颗,且伴随电动汽车进入智能化下半场,单车芯片需求量甚至会达到5000颗。

  另一方面,汽车技术创新以及成本控制等也推动汽车芯片持续迭代。例如,智能电动汽车OTA(软件升级)对部分主控芯片的存储空间及擦写速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以来各大车厂竞相降价,类似SBC这种有成本优势的集成化芯片的需求也在快速上升。新技术、新应用都带来了本土芯片厂商的难得机遇。与此同时,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构建核心竞争力,对于芯必达这样的新入局者,就变得特别的重要。对此,童强华表示:“深入车用芯片这一赛道,面临国内外的竞争无可避免,归根结底还是公司总实力的比拼,具体又涉及几个部分:一是产品规划,要做到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并精准把握计算机显示终端需求;二是芯片研发,要有足够的技术和IP积累,能够支撑研发团队将公司规划的产品设计出来;三是市场推广,要有少数的优质的客户群体能配合产品导入并最终进入量产;四是供应链,要有非常紧密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能提供优质的服务、价格及产能支持。最后的关键一点,是要有足够成熟的品质管控的体系,能够给客户提供高可靠性的产品。”

  集微网从访谈中了解到,芯必达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正是胜在超强的总实力。芯必达核心团队拥有15年以上丰富的汽车芯片研发与量产经验,可以称为国内最早一批做汽车芯片的优秀团队。在过去十多年间,团队成功积累了超过500家的客户群体,并在产品定义、芯片设计与验证、系统及算法开发与测试、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市场交付、品质管理等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与国内主流车厂、Tier 1及行业知名的晶圆厂等行业伙伴均建立了的稳定、互信的合作关系。

  “当然,对于初创企业,人才及总实力的优势,终究是直接体现在产品本身。芯必达初期规划且逐渐量产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高集成度数模混合产品,这些国内鲜有企业深耕的产品,如今已转化成了我们最大的竞争优势。”童强华强调道。

  得益于核心团队过去十多年的历史积淀,芯必达是国内少有的具备数模混合芯片设计能力,并可提供软硬件系统完整解决方案的汽车芯片公司。现阶段主要有模拟功率芯片、智能SBC芯片、计算控制芯片等几大核心业务方向,其产品均通过AEC-Q100、功能安全ISO26262以及各项车规可靠性测试要求,可大范围的应用于车身控制、各类传感器和执行器、汽车仪表、车灯、及部分动力、底盘等应用领域。

  众所周知,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而芯必达的产品布局逻辑也遵循其变革方向。据童强华分享,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逐步从分布式向域控方向演进,芯必达关注到芯片层面的两大重要发展趋势:一是新架构下,域控制器主控芯片的使用量会慢慢的多。此类芯片对资源及性能的要求较高,投入大周期长,目前国内还没有厂商能提供此类成熟的产品;二是在域控架构下,仍需要很多末端执行器和传感器。随着电动化及智能化的提升,这类产品的数量会急剧增多,为节省功耗、空间及成本,此类产品对芯片集成化的需求会快速提升。

  因此,类似集成了电源和通信接口功能的基础SBC芯片,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了MCU的智能SBC芯片,未来将得到慢慢的变多的应用。

  基于对汽车芯片的深刻洞察和理解,芯必达在成立之初,就将智能SBC芯片作为其战略核心。童强华表示:“现阶段,相较于智能座舱SoC等热门大芯片,集成度要求比较高的智能SBC芯片国内鲜少有人涉足,市场仍被ST、英飞凌等国际大厂掌握,但国内主机厂的国产化心情十分迫切。同时智能SBC因为其应用场景丰富,单车应用数量非常多,所以此类产品整体价值非常之高。另外,智能SBC芯片属于数模混合的高度集成化产品,必须先掌握MCU、电源管理及通信接口等多种IP才有机会实现,入局门槛极高。而芯必达团队基于过去多年的研发实践,已深度掌握智能SBC所需的各项关键技术,有望在国产智能SBC芯片领域实现入局即破局。”

  令人惊喜的是,经过团队的艰苦研发,各项关键IP技术成功落地,芯必达第一代智能SBC芯片在今年下半年即可郑重进入量产。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SBC芯片的研发过程中,芯必达也在不断将其中的IP单独产品化,这对于汽车芯片初创公司至关重要,不仅是输血,更是让业界看到深耕其中的决心和信心。去年年底芯必达即推出了第一颗电源管理芯片IM6L4x20——车规级200mA LDO,并于今年年初在客户端进入量产。LDO不光是智能SBC中一个必要的IP,也是汽车上用量非常大的一类通用芯片,芯必达围绕该产品也在不断迭代,近期将推出500mA LDO,以期覆盖90%以上的汽车应用。

  随着第一代智能SBC快速进入量产,芯必达的产品布局一步步成型,各项规划逐步落地。对于未来,芯必达期望能向更多的主机厂及Tier 1提供更多优质的高集成度SBC芯片及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努力深耕技术,持续打造芯必达的品牌及产品护城河。

  对国内初创芯片公司来说,技术落地及产品量产是第一要务,而又因车规级芯片研发周期长、设计门槛高,研发需要的各项资源,包含人才、IP、工具、设备等不能离开巨大投入,资本的助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此,童强华表示,“就整个投资大环境而言,芯片领域的投资确实不如前两年火热。但围绕整个新能源汽车上下游的投资,仍然是目前国内最火的投资赛道之一。同时,整个行业并不缺少资金,缺的是好项目和好团队,资本最看重的还是团队。在汽车芯片这个赛道,优质团队是稀缺资源,很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和支持。

  凭借团队在汽车芯片行业的丰厚经验和强大研发实力,2023年年中,芯必达获得了新微资本、和高资本、金沙江华皓以及超越摩尔等机构的青睐,顺利完成了近亿元的Pre-A轮融资。童强华也指出,近年来国内芯片行业蒸蒸日上,芯片人才需求快速上升,人才短缺问题凸显。和诸多国内的芯片公司一样,芯必达也面临人才引进尤其关键技术人才引进的持续挑战。当然,如今高校、企业与政府都在大力培育集成电路人才、搭建产学研合作路径,相信未来行业人才短缺问题将逐步改善。

  挑战之下,2023年对于芯必达仍是关键突破的一年,是其产品量产的元年。童强华强调道:“芯必达今年最大的目标就是打磨产品。今年上半年到第三季度,我们很多新产品都流片成功,部分产品开始步入量产。今年的关键任务是把这一些产品打磨到能够大批量去交付给终端客户。”

  对于接下来的2-3年,芯必达也有了清晰的发展规划。2024年,芯必达的第一个任务是全力冲刺市场,快速提升销量,提高市占率,并打响品牌知名度;到2025年,则努力实现盈亏平衡;到2026年,芯必达希望有机会能够初步实现盈利,在不依赖外部融资情况下养活自己并持续快速发展。

  正如前文所说,现阶段是国产汽车半导体最好也最具挑战的时代,正如芯必达的座右铭——“芯之所向,行必达之”,拥有埋头苦干精神,深刻理解国内市场,并能深度整合技术与市场的本土企业,一定能实现突破、占领市场制高点!

  近期,我国在硅基光电子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实现全球首个成果。据了解,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兴军教授、彭超教授、舒浩文研究员联合团队,在超高速纯硅调制器方面取得创记录突破,实现了全球首个电光带宽达110GHz的纯硅调制器,是2004年Intel在Nature期刊报道第一个1GHz硅调制器后,国际上第一次把纯硅调制器的带宽提高到100GHz以上。

  根据官方介绍,该成果由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第一单位完成。该工作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目前随着数据吞吐量的增加,传统电信号传输的方式遇到瓶颈,而硅基光电子技术成为全世界热门领域,有助于帮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升级。在硅基光电子芯片系统中,硅基调制器可实现电信号向光信号的功能转换,具有低成本、高集成度、CMOS工艺兼容等优点,是完成片上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有源器件

  据了解,受限于硅材料本身较慢的载流子输运速率,纯硅调制器带宽典型值一般为30-40GHz,难以适应未来超过100Gbps通信速率的需要,因此成为硅基光电子学在高速领域逐步发展的瓶颈之一。

  据介绍,研究团队基于CMOS兼容的硅基光电子标准工艺,在纯硅材料体系下设计并制备了在1550nm左右通信波长下工作的超高带宽硅基慢光调制器,实现了110GHz的超高电光带宽,打破了上限,此外还将调制臂尺寸缩短至百微米数量级,在无需DSP的情况下以简单的OOK调制格式实现了单通道超越110Gbps的高速信号传输,降低了算法成本与信号延迟,同时在宽达8nm的超大光学通带内保持多波长通信性能的高度均一性。

  2023年以来,中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实现突破,尤其是在碳化硅(SiC)生长领域,多家中国企业的产品获得客户认可,产能也在大幅度的提高。此前中国碳化硅材料仅占全球约5%的产能,然而业界乐观预计,2024年中国碳化硅晶圆在全球的占比有望达到50%。

  天岳先进、天科合达、三安光电等公司均斥资提高碳化硅晶圆/衬底产能,目前这些中国企业每月的总产能约为6万片。随着各公司产能释放,预计2024年月产能将达到12万片,年产能150万。

  根据行业消息和市调机构的统计,此前天岳先进、天科合达合计占据全球5%的市场占有率,而全球四大碳化硅领先厂商的份额要大得多,其中Wolfspeed占比60%,Coherent占比15%,罗姆电子占比13%,SK Siltron占比5%。

  业界称,此前不少海外研究机构对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表示怀疑,然而近期博世、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都与中国企业签订碳化硅合约,足以证明中国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快速提升。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全球市场主要使用150mm碳化硅晶圆,预计到2024年随着制造商的扩产,产品价格将明显下滑,这会给竞争力较弱的制造商带来挑战。

  2023第三届工控中国大会将于11月1日-3日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届大会以“生态链接 智控未来 筑基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2023工控中国品牌再聚力,影响力再度升级,汇聚部、省、市领导,院士专家,企业代表等100余位嘉宾出席,邀请工控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100+企业参展,800+企业参会,50+媒体平台跟随报道。来自社会各界的领导、专家齐聚一堂,聚焦工控领域,围绕大会主题“生态链接 智控未来 筑基新型工业化”,分享洞察与远见,一同探讨中国工业控制管理系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路径和布局。

  前三季度,信息通信行业整体运行向好。电信业务收入增速回升,电信业务总量保持平稳增长;5G和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网络连接用户规模逐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较快增长。

  电信业务收入增速小幅回升。前三季度,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2813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较上半年提升0.6个百分点。按照上年不变价计算的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6.5%。

  新兴业务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积极发展IPTV、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前三季度共完成新兴业务收入2702亿元,同比增长19.8%,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为21.1%,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3.7个百分点。其中云计算、大数据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35%和37.1%,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1%。

  移动电线G用户规模加速扩大。截至9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线G移动电线个百分点。

  蜂窝物联网用户较快增长,IPTV(网络电视)用户稳步增加。截至9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未来的发展蜂窝物联网最终用户22.2亿户,比上年末净增3.77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包括移动电话用户和蜂窝物联网最终用户)的比重达56.3%。IPTV(网络电视)总用户数达3.96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593万户。

  5G网络建设持续推进。截至9月末,我国移动电线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7.9%。(校对/赵碧莹)

  【自主】国产高端自主PLC控制器发布,搭载龙芯;小米汽车的黑科技已来,A股实锤供应商已超70家;商务部回应美国审查传统半导体

Copyright © 贝博app体育|贝博在线下载|贝博下载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苏ICP备2021034944号-1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