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规划是一项很具有挑战性且消耗人力和资源的作业,整一个完好的进程常常要数以百计的研讨团队迭代数月或数年才干完结。人工智能能否协助人们主动化地规划芯片?对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讨所(以下简称计算所)近年来展开了一系列探究,并于近期取得重要发展。相关论文近来公布于预印本渠道arXiv。
计算所处理器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团队提出了“以验证为中心”的处理器智能规划办法学:从随机电路动身,由机器全主动完结包含验证、调试和修正的重复迭代,直到取得满意规划需求的方针电路。
团队运用上述办法,在5小时内主动规划出超越400万个逻辑门的32位RISC-V通用处理器“启蒙1号”,将现有能主动规划的电路规划提高了3~4个数量级。
“启蒙1号”芯片是国际上首颗无人工干预、全主动规划的处理器芯片,可以正常运转Linux操作系统,实测功用达到了Intel 486的水平。为逐渐提高主动生成处理器的功用,团队提出了一种根据门级依靠联系剖析的主动流水线规划办法。与传统数据依靠剖析只能在寄存器等高层次进行不同,该办法可在细粒度的门电路等级主动进行数据流剖析。在剖析成果基础上,经过二元猜想图构建了细粒度的流水线操控单元,在确保功用正确的前提下,使用门级前递和猜想提高了程序履行功率。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找到比人类规划更优的流水规划,均匀吞吐作用提高了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