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无人机灵活穿梭;海上,无人船敏捷穿行;陆地,无人车智能驾驶……这样充满科幻感的超级应用场景,正在广东各地不断涌现。
去年,广州南沙发布了全国首个全空间全要素无人体系超级场景,推出灵山岛尖的全空间数字底座、“海陆天地”协同运输等多个落地场景。深圳则推出国内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从深圳北站出站,坐上“空中的士”,一小时内可以抵达粤港澳大湾区内任意地点。
这些应用场景的背后,其实质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数据通信等前沿技术融合应用形成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也是当前各地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先手棋”。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全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新型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起的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2024年9月,广东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提出要瞄准七大重点领域,构建广东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随着全球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已接近其物理极限,当芯片越做越小,“卷”的尽头是什么?
相较于集成电路采用电流信号作为载体,光芯片采用频率更高的光波(电磁波)来作为信息传输或数据运算的载体,展现出了更低的传输损耗、更宽的传输带宽、更小的时间延迟以及更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去年10月,省政府发布《广东省加快推进光芯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30年)》,剑指这一颠覆性技术,提出力争到2030年培育形成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芯片产业创新高地。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全球颠覆性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未来产业已变成全球主要国家重点布局的战略领域。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布局发展光芯片,正是广东加快抢占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先机,前瞻布局新赛道,为未来光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战略支撑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在谋划发展未来产业的过程中,领域的选择是重中之重,也是规划布局的难点。
对此,《行动方案》明白准确地提出了我省发展未来产业的七大重点领域——未来网络、通用智能、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未来空间和量子科技等。同时《行动方案》还提出,要实施产业创新“策源”、基础设施“筑基”、创新成果“孵化”、场景示范“领航”、科技金融“赋能”、精英人才“引培”和开放合作“携手”等七大工程。
“广东的布局体现了前瞻性和战略性,瞄准这些重点领域,通过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和七大工程,旨在打造全球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表示,广东的布局紧密结合自己产业基础和科技优势,不仅有助于广东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更将推动其经济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
前不久,广州市提出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就包括前瞻布局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6个未来产业。
去年底,深圳市发布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与未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以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存量空间盘活为核心抓手,布局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和20个科学技术创新集聚区。
如今,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广深港、广珠澳“双廊”为主轴,其余各地特色发展的未来产业“两核双廊多极点”发展空间布局,正在广东铺展开来。
当前,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正处于高水平发展爬坡过坎的重大关口。面对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广东怎么样保持定力、优化结构,下好产业高质量发展这盘大棋?
去年召开的全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把推进产业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
在1月15日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的记者会上,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艾学峰表示,一方面做大产业“基本盘”,推动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智能装备等战略性产业集群提质升级;另一方面培育发展“生力军”,将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成新的万亿级、5000亿级产业集群;同时下好未来产业“先手棋”,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站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度来看,未来产业只是刚刚冒出或兴起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其规模或许还不大,但由于代表着未来发展趋势,其战略意义不可估量,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有着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
为此,广东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瞄准智能、生物、能源等领域前沿和颠覆性技术方向,建强用好在粤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集群等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生物制造、纳米制造、先进高分子材料3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未来技术产业化。
同时,广东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面向产业需求部署一批科技攻关项目,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推动已有产业链“未来化”发展。
去年底,在短短1个多月内,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相继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在全新机制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模拟等一批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正式启动运行。
低空经济率先“起飞”。去年,广东召开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目前,广东低空经济规模已超千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广深珠三城基本形成了差异化的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
“AI+”赋能千行百业。广东已创建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是唯一同时拥有两个先导区的省份。去年5月发布的《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400亿元。
“未来产业领域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从长远来看,未来产业有望在技术应用成熟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未来产业能够带动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而是一个我们现在无法完全想象的产业未来。
未来产业的技术路线有待明晰、商业模式亟须成熟,其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需要更完善的要素支撑体系。当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大都出台了支持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凭借主动布局,基于良好的发展条件,粤港澳大湾区正快速崛起为全国乃至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版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如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大装置在粤港澳大湾区“遍地开花”。在松山湖科学城内,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通用粉末衍射谱仪,香港大学教授黄明欣的团队研发出“超级钢”——1块1平方厘米的“小钢片”可承受3吨压力。中国散裂中子源、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成为支撑大湾区乃至我国攀登全球科学研究高峰的“大国重器”。
优越的发展环境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纷至沓来。目前,全省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超150人,汇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超5000人,研发人员超135万人。
强化原始创新,厚植发展土壤。去年10月正式施行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以立法形式保护创新,支持科技产业化。此前,广东还提出开展“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将成果转化赋权或收益分配的比例由原来的不低于60%提高到不低于70%。
强化场景供给,打造新赛场。今年1月出台的《广东省加快应用场景创新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行动方案》,提出包括先进制造、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20个应用场景创新重点领域,加快推动各类新技术、新产品的落地应用与迭代升级。
强化资金供给,引入“金融活水”。广东加快落实“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实施企业“补投贷”联动后补助,推广“广东科企支持贷”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属融资服务。截至2024年9月,全省科技信贷余额超过2.69万亿元,科技保险为科技企业提供超3.57万亿元风险保障。
坚持开放合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雄厚的产业基础,是孕育新兴产业的广阔沃土。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广东未来产业必将乘势而兴、蓬勃发展,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向上向好的强大动能。
“广东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亟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更多依靠增加要素数量的‘外延式增长’,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向晓梅指出,未来产业技术密集度高、价值高端、前景广阔,是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技术、数据、信息、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和开发利用贯穿未来产业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将推动生产函数发生质的变化、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对于广东制造加速突围、高水平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先导作用,更是广东拼经济、谋长远的“重头戏”。
近年来,广东接连出台政策文件和有力举措,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向晓梅指出,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最为接近也最容易混淆,从产业发展逻辑来看,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初步完成重大技术试错,已经具有较为明确的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的新兴产业。在这方面,广东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位于国内前列,同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代差在快速缩小,部分领域甚至实现了赶超,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与先发优势。
未来产业则是仍处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试错阶段,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尚不明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不确定性的新兴产业,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许目前技术不成熟、产业规模小,但是技术更加前沿,一旦前沿技术发展得比较成熟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便会呈现巨大的增长势能。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信息、生命、能源、材料、空天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不断涌现、应用持续深化,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的特点越发明显,全球创新版图与经济结构被不断重塑。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实施关于未来产业的战略规划、法案法规或投资计划,加快布局颠覆性、变革性技术和产业,积极谋求未来产业全球领导权。
向晓梅认为,探索“无人区”技术突破、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也是避免今后再次陷入“卡脖子”困境的关键所在。
向晓梅指出,广东外向型经济和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未来产业谋划需要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重点面向全球、全国产业的战略前沿布局,聚焦未来谋划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重点产业方向。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优越的财政创新政策和营商环境、齐备的科学技术基础设施与区域创新体系,以及活跃的创新市场和人才吸引力,拥有‘双区’,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粤港澳合作平台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叠加利好,是培育未来产业的核心阵地。”向晓梅说,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必须在与发达国家的同台竞争中夺取先机、占领高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突出的科创优势,广东以科技创新为未来产业拓展空间、深度赋能,以现有产业为未来产业提供应用场景和依托载体,通过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将为发展未来产业、角逐新技术新产业全球策源地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未来产业正处于创新活力、辐射能力、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广东应继续发挥经济挑大梁作用,放大自身的开放优势、改革优势、创新优势,勇当探索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夯实制造业当家‘家底’,在推进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彰显广东担当、展现广东作为。”向晓梅表示。
○场景示范成果竞相涌现:培育打造20个以上具有推广价值和带动作用的应用场景和标杆示范
○创新主体活力加速迸发:培育形成5家以上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平台引领型企业,50家以上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细分行业骨干企业。建成10家以上未来产业孵化载体
○产业竞争力日益增强:在优势领域形成5个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未来产业集群,成为全世界未来产业创新策源中心和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