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伟:“格晶致器”的集大成者|科技新浪潮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AGV移动机器人

曹建伟:“格晶致器”的集大成者|科技新浪潮

  • 产品概述

  当杭州“六小龙”被冠以“神秘东方力量”之名在全球科学技术圈掀起飓风,当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AIGC等硬核科技从西子湖畔走向世界竞技场,浙江——因杭州这座被互联网基因浸润的城市,正在孵化一场静默而汹涌的科技革命。省科协、浙商发展研究院(浙商智库)、《浙商》杂志、世界浙商客户端联袂推出“科技新浪潮”大型系列报道,揭开新时代浙商军团破局全球科学技术博弈的密码。

  今天推出“科技型企业家”第三篇,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建伟:“格晶致器”的集大成者。

  古往今来,从“格物致知”到“格晶致器”,后者并非单纯的技艺展现,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理念与追求。

  。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层面,更关乎人才的培育与发展,旨在培养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设计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本领的优秀人才。因此,在制造晶体加工设施的过程中,“格晶致器”之法被崇尚与践行。

  走进晶盛机电的展厅,历史文化墙犹如一幅时光画卷缓缓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极具年代感的老照片,拍摄于2007年,主角是晶盛的几位创始人和公司真正意义上的首位客户“北京有研”。曹建伟回忆道,20年前国内半导体行业处于被全球边缘化的状态,只有国字头的“国家队”愿意给新材料企业一个机会。

  当时,面对某客户12英寸长晶设备功能升级攻关,当曹建伟走进车间时,面对的只有一台设备和几本使用手册。吃、住、睡都在车间里成为他当时的日常工作状态,“长晶是一项非常玄妙的工艺技术,生长一个晶体基本要四五天,这期间必须寸步不离。”这样的项目,曹建伟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不仅将设备恢复至完好状态,还进行了测试拉晶……“拉晶测试一次要1至2周,当时改造合同才20多万,但每次测试的成本至少50万。”在灯光常亮、昼夜颠倒的封闭式车间里,曹建伟就这样凭借专业方面技术和持之以恒的韧性,攻克了该设备的控制管理系统升级难关,赢得了客户信任。

  一种超越一己私利的崇高价值追求,一份扶持新兴起的产业崛起的重大使命,让国企展现出强大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那个工厂还是以数字命名的年代,晶盛依靠着以曹建伟为代表的浙大系核心团队、敢于逆风而行的浙商精神以及半导体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成功闯出了一条属于晶盛的“半导体材料装备”领军之路。

  线年,两个大订单的到来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2008年,两场罕见的自然灾害深深印刻在每个国人心里,汶川地震和南方雪灾,在众人纷纷逃生离开时,曹建伟却选择逆行而上,为晶盛抢下了半导体和光伏行业的国内市场,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四川雅安,前一天大家还在博弈,第二天和我们竞争的所有外企就都跑了,我说再等一等。”就是这句“再等一等”,为晶盛争取到了近亿元的预付款。晶盛机电总裁何俊连夜带着公章登上了飞往四川的航班,与他同行的是抗震救灾的人民子弟兵。在那一刻,有人身先士卒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有人迎难而上以科技信念强大兴盛。“我们是在余震中签订的合同。”谈及此,曹建伟感慨万分。

  或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无独有偶,2008年年底的雪灾险些断了曹建伟回程的路,但也给晶盛带来了1亿多的订单销售额。雪灾不像地震来得突然且不可预料,“有点预感,当时没人敢去,我们是第一家敢上去谈的,但一开始没谈拢。”眼看着环境越来越恶劣,曹建伟同样是决心“再等一等”,终于等来了客户的电话,“又折回去把合同签了,再晚几个小时就回不来了。”

  曹建伟亲自跑销售、搞研发、做产品,以态度折服客户,用实力占领市场,2008年的两笔订单是晶盛创业的第一桶金,也是曹建伟厚积薄发力量的反馈。

  复盘晶盛机电和曹建伟的创业之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四千精神”,在危机中求生,在求生中反思,在反思中突围,在突围中蜕变,“聚焦专注,千锤百炼”,最终站上半导体硅材料设备领域科学技术创新的潮头。

  塔基强则塔尖高。自创立以来,晶盛就将人力资源视为第一生产力,将其当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创新活动的科学技术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0%,而在晶盛,这一比例超20%。7000多名员工中,超1600名员工从事研发工作,其中博士超40位,且90%的研发人员来源于全球范围内重点高校。

  在独立于公司常规经营管理层以外,晶盛另有一套研发人员管理体系。曹建伟介绍道,“如何管理这些高素质人才,让大家统一步调地集中创新与发展,这对于企业家组织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验,投入的精力不亚于开拓市场。”以研发管理委员会为首,晶盛机电成立了10个专业研究所,2个先进实验室,在全球布局了4大研发中心。“每个研究所所长直接向研发管理委员会汇报,参与决策全集团的研发方向,落实各项目的激励与考核。每个研究所大概也就100至200人,是一个非常精简独立的组织。”在曹建伟看来,培养人才的步骤是在学校中完成,而进入企业后,任何一个人都面临着严格的选拔,每一位博士或是优秀硕士的入职,都需要研发管理委员会团队的亲自面试,并且每一位面试官都拥有“一票否决权”。

  以赛代训、以战代训,以讲代学、以考促学,训战结合的方式对员工做“选、育、用、留”,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是晶盛的用人之道。以命题作文的形式,给予学员一周的时间进行研发和制造,将创新的想象力与专业的实践力以模型作品的形式体现出来,其中就有以公司吉祥物为原型打造的榔头、有小型单晶炉设备模型、有契合时尚元素的蓝宝石、首饰盒等。“晶盛愿意花费时间和资金支持研发人员在技能、思维和协作能力上进行全方位的提升。”“晶盛每5年会颁发一次‘晶匠奖’,最高个人奖金能够达到100万元,已连续颁了两届。”在晶盛的展厅中,就陈列着一些研发人员之前“鲁班杯”“波特杯”的参赛模型作品。

  作为晶盛机电的企业与精神领袖,从曹建伟对人才的态度中,我们或许能洞见他的“科创范式”,正如他本人所说的,这一切源于浙大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创新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与核心竞争力,曹建伟作为浙大人才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卓越表现,也成为了这一教育体系成功实践的生动注脚。

  面对半导体和光伏产业日益加剧的竞争,曹建伟展现出了行业龙头领导者的从容与底气:“内卷不是坏事,对于人才和行业来说,有内卷才有机遇。市场经济势必会卷起来,但作为领导者,需要仔细考虑如何高质量地发展,而不是陷入低成本、低端的内卷和内耗。”

  2012年5月,晶盛机电成功闯关IPO,顺利登陆了创业板。2016年,曹建伟正式接掌晶盛机电担任董事长。也正是在这一年,他从地理政治学中敏锐地嗅到了国产替代的机遇,“这是一个先发优势很强的全球化产业,就像机床行业一样,有严格的质量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在市场机会来临的时候快速占据。”曹建伟坦言,从2020年到现在,晶盛六七十亿元投在了半导体领域以及新设备的研发。目前,晶盛实现了8-12英寸大硅片全产业链设备覆盖,在与时间的竞争中,晶盛提前卡位,秉承着“求是创新”的基因,在曹建伟的带领下实现了高速发展。

  一代材料,一代工艺,一代设备,晶盛机电聚焦半导体材料装备领域,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突破一个个“卡脖子”关键,研发多项首创技术,补齐多项空白短板,以先进科技引领产品、工艺、装备的迭代和突破,实现了技术和规模的双领先。

  “站得越高,就越能看清楚自己的短板,能看到自己的强项在哪里,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一路走来,也曾有高利润、短平快的诱惑摆在眼前,但曹建伟明白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打造半导体材料装备领先企业,发展绿色智能高科技制造产业”,这是晶盛的企业使命,也是曹建伟的创业初心。这一初心贯穿了创业近20年来的风雨征程,抓住每一个时代机遇全力以赴,做好半导体装备国产化。

  曹建伟既是科学家,也是企业家。他深知,作为科学家,自己的使命是不断探索、不停地改进革新,为半导体国产替代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作为企业家,自己的责任则是辨别公司发展中的真伪需求,创造价值,服务于社会。据统计,晶盛机电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已累计捐赠5000余万元,2023年5月,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晶盛楼”正式启用。牌匾上镶嵌了两块红宝石,以齿轮为基,寓意着铸大国之重器实现制造强国之愿景;晶圆为上,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象征学院发展如日中天。曹建伟表示,“晶盛楼”挂牌,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期许。

  谈及对未来科技型人才创新创业的寄语与期盼,曹建伟打趣道:“多跟高人请教。”斗转星移,殊不知他也已成为众多后辈眼中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

  他于半导体行业艰难之际毅然创业,从技术攻坚到市场开拓,一路披荆斩棘。他坚韧不拔,如在早期项目中,长时间在车间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设备国产化。同时,他极具战略眼光,根据地理政治学变化,带领企业抓住国产替代机遇。他重视人才,建立独特研发管理体系,以赛代训等方式培养人才。

  “站得越高,就越能看清楚自己的短板,能看到自己的强项在哪里,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他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坚守初心,专注于半导体材料装备领域的发展。

Copyright © 贝博app体育|贝博在线下载|贝博下载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苏ICP备2021034944号-1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