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随便一座城市,都能称得上这一称号,“黄埔军校”的分量,首先在于其向外输出的影响力和培育力。
一个惊人的现象是: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早期,几乎全国的微电子集成电路人才都源自无锡。
500多位中国芯片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都有在无锡的工作和学习经历,包括原华晶电子集团总工程师许居衍院士、华进半导体董事长于燮康、华虹半导体副总裁倪立华、中芯国际副总经理彭进、现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南翔等,还有不少在无锡成功创业的如力芯微、芯朋微、新洁能等。
这些集成电路人才力量,既成就了无锡如今的集成电路产业,也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埋下火种。
在无锡,到处都是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地之迹:从江南无线厂、中国华晶、华润微电子,到无锡拥有的国内首家微电子工业园,SK海力士、英飞凌、东芝半导体……
借着马上就要来临的2024集成电路(无锡)创新发展大会,我们就来讲讲无锡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
[微电子工业最早发源于美国的硅谷。80年代起,中国大陆的芯片才开始被日韩和台湾地区赶超。被美国技术封锁的中国,仍然在追赶。无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承担起重任。]
自从五十年代末美国硅谷的几位科学家发明集成电路以来,其制造技术就以一种日新月异的惊人速度迅猛发展:
最初,十几个晶体管被集成在一片只有黄豆大的半导体硅片上;后来则是上百个、上千个、上万个,乃至上百万个……
与此同时带来的科技革新也是日新月异。集成电路成为几乎所有电器的心脏部件,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构成了冲击传统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都在微电子工业上投下巨资,一场争夺市场的超级竞赛开始了。
在中国,1973年,国家希望从欧美国家引进当时还是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之一的7条3英寸晶圆生产线。但由于欧美技术封锁以及政治变故等多重因素,中国未能如愿。
直至1980年前后,韩国和台湾地区才在美国技术转移下,获得了DRAM技术突破,瞬间反超中国大陆。
1982年,位于无锡的江南无线万美元,从日本东芝引进3英寸晶圆生产线万片),生产电视机集成电路。
也是从此开始,我国引进大规模集成电路,无锡成为中国集成电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站。
值得一说的是,无锡那一批建设者的决心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也很重要。人间万事出艰辛,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实在是不利于我国,受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影响,加上一个从中作梗的巴黎统筹委员会,我国引进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谈判整整谈了五年,直到1988年9月底,才签定了引进技术的合同。
尽管面临着险恶的国际大环境,无锡微电子工程建设者们的决心没有动摇,中国微电子工业发展史终于迎来了关键转折点。
[在无锡,中国迎来了微电子工业发展史的关键转折点:无锡微电子工程建成了,且通过了国家的验收。从742厂演变而来的中国华晶,也成为了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80年代,无锡太湖边的742厂突然来了几个日本工程师。从1980年4月开始,先后有60多批150多人次的日本专家来无锡工作。
上一次外国人成建制地来到中国工厂,还是五十年代初苏联援建工业项目呢。这一次,为何会有密集的外国工程师到访?
所以国家计委在1978年时就给742厂下了任务书:用2.76亿元,引进东芝5微米产线万台彩电。
且同意利用742厂进行扩建,建成专门生产电视机集成电路专业工厂和MOS与双极型集成电路的试制厂,生产彩色电视机线万块的生产能力。
对于日本企业而言,这是一桩好生意。彼时,东芝正在DRAM芯片领域与美国酣战,急需资金。同时5微米产线对于日本已经是“落后产能”,不用担心新技术泄密。
在无锡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地处无锡的742厂建成了当时我国唯一的制造工序最齐全、产能顶级规模、产业链最完整的专业工厂。
产业链完整到什么程度?涵盖从硅材料拉晶开始,到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掩模版制造、理化分析、可靠性试验及部分专用设备、部分高纯气体和部分专用材料制造。
1987年,全国生产了近8000万块集成电路,742厂占比达到40%,实现全年集成电路产量3003万块,终于突破了设计产能,并在以后连续多年保持了高增长的年产量。
两年后,一场合并又带来了新的气象。1989年,“‘八五’集成电路发展的策略研讨会”在无锡召开,742厂和永川半导体研究所无锡分所合并,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中国华晶。
4年后,华晶制造出中国第一块256K DRAM,虽然比韩国晚了七年,但一举打破了中国“零”的纪录。
1994年6月28日,在无锡的锡惠山脚下,国家投资10.4亿元的无锡微电子工程建成了,并且通过了国家的验收。
无锡工程建设者们刻苦钻研,不惧困难,不仅按计划完成了工程,难能可贵的是,这么大的微电子工程,建设过程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动,但工程投资不仅没有超概算,还略有节余。
此后风起云涌,产业波动,华晶有过无限辉煌,率先在国内建成了一条月产1.2万片、6英寸芯片生产线,成为国家微电子工业“南方基地”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也曾经历过也急转直下的大危机,但最终转危为安,扭亏为盈,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家“纯晶圆代工”企业。
2002年,香港华润集团正式公开宣布完成收购华晶,演变为如今的华润微电子,也成为中国唯一一家以IDM模式为主运营的半导体企业。
从742厂到华晶集团再到华润微电子,这是一条纵向的时间线,代表着同一块土地上发生的演变,却始终是无锡集成电路产业的核“芯”代表,在这样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好像看到了整座城市的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图谱。
[芯生态,它散落在无锡的一处处企业、工业旧址,每次路过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它曾经的厚重。锡引力,引力集聚的是人,这一批批从无锡成长起来的集成电路“拓荒者”,在往后的发展中不仅成为了无锡集成电路产业的中流砥柱,也成为了全国产业人才的重要力量。]
742厂是无锡最具代表性的“芯生态”场景之一,而这些年无锡始终在不断加固“芯生态”的“锡引力”,把集成电路的势,聚到无锡这片土地上。
无锡建立了国内首家微电子工业园,接连吸引了以SK海力士、英飞凌、东芝半导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备国际顶尖水平的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封测企业,工业园还培育出江苏长电等多家民族半导体工业代表企业,孕育了一大批新兴微电子公司。
随着大型制造、封测龙头项目在无锡开枝散叶,无锡逐渐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及配套支撑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拥有了以华润微电子、长电科技、华虹、海力士、卓胜微等为代表的40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放眼全国,无锡是除上海以外集成电路产业链最齐全的城市。
随着半导体领域企业的逐渐增多,无锡专门建立了信息产业科技园、无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等专业园区。通过产业园,科学地分类引进企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这也是无锡成为半导体产业链较为完备的城市的关键原因。
无锡芯朋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立新,是从中国华晶电子集团MOS圆片工厂出来的。2005年12月他创立芯朋微。如今,总部坐落于无锡高新区。
这是一家专门干电源管理为主的模拟及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的高科技创新企业,专注于开发绿色电源管理和驱动芯片,2020年登陆上交所科创板,2021年成为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凭借先创性的技术平台和过硬的半导体研发技术实力,逐渐从“国产替代”走向“国产升级”,从单一产品品类发展到如今超过1200个芯片型号,稳占国内电源芯片的行业领先地位。
无锡力芯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袁敏民,在芯片设计行业已经三十余年,曾任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中央研究所设计工程师、设计室副主任,中国华晶集团公司MOS设计所设计工程师、副所长。从进入芯片设计行业起,他就和团队伙伴们致力于消费类电子用集成电路的开发并提供与其相关的应用系统和解决方案。公司规模不算大,但小而强劲,四两拨千斤,在设计技术和品控管理上出奇制胜。
目前,无锡力芯微年出货IC达10亿颗且保持极高的可靠性,销售额超过6千万美元,其中智能手机供应链IC出货超过50%,并与世界级的三星、LG等客户都有合作。
从华晶出来创业的还有无锡新洁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朱袁正。他曾任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助理工程师、刻蚀工艺主管,国内最早专注于8英寸晶圆工艺平台对MOSFET、IGBT等先进的半导体功率器件的研发技术和产品设计,就是朱袁正带领的公司研发团队最终实现了攻坚克难。
这一批批人从无锡起步,又在无锡的不同板块播种下新的芯火。聚沙成塔,最终成为无锡集成电路产业的中坚力量。
而“黄埔军校”的分量,不止于无锡对于自身城市人才的培养,更在对于全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输送。
近一些的,如上海,华虹和中芯的骨干里也有不少无锡出去的人才;远一些的,如总部在湖北武汉的长江存储CTO程卫华,也曾和“华晶”渊源颇深……
“黄埔军校”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现实的映照。这些年无锡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没再次出现过“断档”,这片实业高地上对于“芯”场和“芯”人的孕育也没再次出现过“断档”。
去年,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两千亿元,其中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核心三业”规模超125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无锡仍然站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峰之上,即使是在今天,无锡还有总投资超1300亿元的8个在手集成电路重特大项目,其中2个项目上半年通线个。
不止一次有专家评价:无锡是全国少有的、具有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城市,集成电路产业能够说是无锡制造业发展中浓墨重彩的“缩影”。今天,集成电路,这一未来无锡着力打造的地标产业,正在吸引慢慢的变多的目光,集聚起更加澎湃的发展动能。